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所獲得的地球上最大的巖石年齡為45億年,月巖年齡46-47億年,隕石年齡在46-47億年之間。因此,地球的年齡應在46億年以上。在人類找到合適的定年方法之前,對地球的年齡和地質事件發(fā)生的時間更多含有估計的成分。諸如采用季節(jié)-氣候法、沉積法、古生物法、海水含鹽度法等,利用這些方法不同的學者會得到的不同的結果,和地球的實際年齡也有很大差別。目前較常見也較準確的測年方法是放射性同位素法。其中主要有U-Pb法、鉀-氬法、氬-氬法、Rb-Sr法、 Sm-Nd法、碳法、裂變徑跡法等,根據所測定地質體的情況和放射性同位素的不同半衰期選用合適的方法可以獲得比較理想的結果。
宙下被劃分為一些代。通常的分法大致有: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個代。太古代一般指的是地球形成及化學進化這個時期,可以是從46億年前到38億年前或34億年前,這個數字之所以有數以億計的年數之差是因為我們目前所能掌握的最古老的生命或生命痕跡還有許多的不確定因素。元古代緊接在太古代之后,其下限一般定在前寒武紀生命大爆發(fā)之前,這個時期目前在5.7億到6億年前。太古代和元古代這兩個名稱是1863由美國人洛岡命名的,他命名的意思是指生物界太古老和生物界次古老。自寒武紀后到2.3億年前這段時間為古生代,這個名稱由英國人賽德維克制定,他依照洛岡取了生物界古老的意思,此事發(fā)生在1838年。從2.3億年前到0.65億年前為中生代,從0.65億年后到現在為新生代。這兩個代均由英國人費利普斯于1841年命名,取意分別為生物界中等古老和生物界接近現代。
代以下的劃分單元為紀。讓我們從最古老的紀開始吧。最古老的紀叫長城紀,然后是蘄縣紀、青白口紀、震旦紀。震旦紀,由美籍人葛利普于1922年在中國命名,葛氏當時活動在浙、皖一帶,他按照古代印度人稱呼中國為日出之地而取了這個名稱。起于18或19億年前,止于5.7億年前。這個時期的生命主要是細菌和藍藻,后期開始出現真核藻類和無脊椎動物。
1936年賽德維克在英國西部的威爾士一帶進行研究,在羅馬人統治的時代,北威爾士山曾稱寒武山,因此賽德維克便將這個個時期稱為寒武紀。33年以后,另一位英國地質學家拉普華茲在同一地區(qū)發(fā)現一個地層,這個與較早發(fā)現的志留紀與寒武紀相比有著諸多不同的地方,它介入上述兩個層之間,顯然是屬于一個不同的有代表性的時期,因此他根據一個古代在此居住過的民族名將這個時期稱為奧陶紀。志留紀的名稱的產生比寒武紀和奧陶紀都要早,大約是在1835年,莫企孫也是在英國西部一帶進行研究,名稱的意思來源于另一個威爾士古代當地民族的名稱。莫氏和賽德維克于1839年在德文郡(Devonshire)將一套海成巖石層按地名進行了命名,中文翻譯為“泥盆”。石炭這個名稱的出現可能是最早的,1822年康尼比爾和費利普斯在研究英國地質時,發(fā)現了一套穩(wěn)定的含煤炭地層,這是在一個非常壯觀的造煤時期形成的,因此因煤炭而得名。二疊紀這個名稱是我國科學家按形象而翻譯的,最初命名時是在1841年,由莫企孫根據當地所處彼爾姆州(俄烏拉爾山烏法高原)將其命名為彼爾姆紀。后來在德國發(fā)現這個時期的地層明顯為上是白云質灰?guī)r下是紅色巖層,這也是我國后來翻譯成二疊紀的根據。以上為古生代的六個紀。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