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搬運作用(transportation)是指地表和近地表的巖屑和溶解質等風化物被外營力搬往他處的過程,是自然界塑造地球表面的重要作用之一。外營力包括水流、波浪、潮汐流和海流、冰川、地下水、風和生物作用等。在搬運過程中,風化物的分選現(xiàn)象以風力搬運為最好,冰川搬運為最差。搬運方式主要有推移(滑動和滾動)、躍移、懸移和溶移等。不同營力有不同的搬運方式。
水流搬運:具有上述各種搬運方式,搬運能力的大小主要取決于流速。流速大的水流能挾帶砂礫等較粗的物質,這些物質在河床底部以被推移或躍移的方式前進,據(jù)測定被搬運的球狀顆粒的重量與起動它的水流流速的6 次方成正比。粉砂、粘土以及溶解質在水流中則分別以懸移和溶移方式搬運。水流搬運懸移泥沙的能力稱為水流挾沙能力,只要含沙量不超過一定限度,挾沙能力約與流速的3次方相關。
風力搬運:與流水搬運有相似之處,具有推移、躍移、懸移3種搬運方式。當近地面風速大于4米/秒時,粒徑0.1~0.25毫米的砂粒就被搬動形成風沙流,但風沙流大部分集中在近地面10厘米的薄層內,懸移物質的數(shù)量遠小于推移和躍移的數(shù)量。一般說,被風吹揚的顆粒大小與風速成正比,風速越大,搬運的顆粒越粗,移動的距離越遠。
海浪搬運:只在近岸淺水帶內發(fā)生,具有四種搬運方式。當外海傳來的波浪進入水深小于二分之一波長的淺水區(qū)時,波浪發(fā)生變形,不同部分水質點運動發(fā)生差異。在海底附近,水質點由原來所作圓周或曲線運動變?yōu)閮H作往復的直線運動,并且向岸運動的速度快,向海運動的速度慢。這種速度上的差異,使得波浪擾動海底所挾帶的碎屑物質發(fā)生移動,其中粗粒物質多以推移和躍移方式向岸搬運,細粒物質多以懸移方式向海搬運,最后在水深小于臨界水深的地方,波浪發(fā)生破碎,所挾帶來的物質堆積下來。由于波浪的瞬時速度快,能量一般較高,搬運物多為較粗的砂礫。潮流和其他各種海流與波浪不一樣,在較長時間內作定向運動,流速也較慢,故搬運的物質多為較細的粉砂和淤泥,呈懸浮狀態(tài)運移。潮流作用使細粒淤泥質向岸運動,而粗粒向海運動 。
冰川搬運:具有特殊的蠕移方式,特點是能力大。隨冰川的緩慢運動,大至萬噸巨石,小至土塊砂粒,均可或被凍結在一起進行懸移,或在冰底受到推移。冰川泥石流可使一些風化物產生躍移。
[1] [2]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