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辨認出一塊陌生的“石頭”是哪種巖石,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下巖石的種類。 按照巖石的成因,可以把它們分為三類:巖漿巖、沉積巖和變質巖。在地球表面,沉積巖占據(jù)75%的份額,而在地殼深度,則主要是巖漿巖和變質巖所組成,大概占到地殼體積的95%。 接下來,讓我們逐一了解這三大類型的巖石吧! 首先要說巖漿巖,顧名思義,它們是由上地;虻貧ど疃鹊膸r漿冷凝固結而成的,根據(jù)固結時候所在的位置,由可分為:侵入巖和噴出巖兩類。 地下深入的巖漿,沿著地殼的薄弱帶上升,還未到達地表就已經固結,稱為侵入活動,由此形成的巖石稱為侵入巖;如果巖漿沿構造裂隙上升,由火山通道噴出地表,稱為噴出活動,由此形成的巖石稱為噴出巖,又稱火山巖。 巖漿在地下就位時,也會形成不同的形態(tài),可分為巖基、巖墻、巖床、巖盆、巖蓋、巖脈等產狀。火山巖的產狀與它們的噴發(fā)方式有關,可分為:中心式噴發(fā)、裂隙式噴發(fā)和熔透式噴發(fā)。 侵入巖和噴出巖只是一類巖石的描述,不是具體巖石的名稱。細分下來,他們各自又包括不同的巖石。根據(jù)巖石中SiO2的含量由低到高,分為超基性巖、基性巖、中性巖和酸性巖。 沉積巖,是地表最豐富的一類巖石,是在常溫常壓條件下,由風化作用、生物作用和某些火山作用產生的碎屑物質,經過搬運、沉積和成巖等一系列地質過程而形成的巖石。形成環(huán)境包括河流、湖泊和海洋,在水動力條件減弱的情況下,沉積下來,最終壓實成巖。按照顆粒物質粒徑由大到小的順序,可以分為礫巖、砂巖、粉砂巖和泥質巖。除了這種機械沉積作用外,還有生物化學作用形成的沉積,例如,碳酸鹽巖,蒸發(fā)巖,如石膏、石鹽。 地球上已經形成的巖石,包括巖漿巖、沉積巖和變質巖,隨著地殼的不斷變化,其物理化學條件發(fā)生改變,導致巖石在固態(tài)的條件下發(fā)生礦物成分、結構和構造上的變化,最終形成的巖石,稱為變質巖。根據(jù)變質作用的主要因素和地質條件可分為動力變質巖、接觸變質巖、區(qū)域變質巖和混合巖化等。 動力變質巖:在應力作用下形成的變質巖,包括機械破碎和韌性剪切。根據(jù)破碎特征可以分為構造角礫巖、碎裂巖、糜棱巖、千糜巖、假熔巖等。
[1] [2]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