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質熱液成礦作用至此基本結束,喜山期該礦床中尚有少量低溫無金石英脈穿插切穿早期的含金石英脈,有的穿入紅層中。 。4):表生期:礦區(qū)隨喜山期的強烈造山運動,地層褶皺、礦體、礦脈隨地層發(fā)生倒轉、斷裂,并遭受構造擠壓,部分超基性巖塊呈舌狀受構造運動擠壓楔入變質圍巖或紅層中,構造運動對礦床改造主要表現(xiàn)于破壞、位移和壓碎現(xiàn)象,但未見大的錯移、斷失現(xiàn)象,一般僅3-5m斷距,隨著地勢抬升,部分礦體遭受剝蝕,暴露地表,淺部礦體在地下水和空氣的作用下發(fā)生氧化作用,礦床在表生期的成礦作用表現(xiàn)為淋失和次生富集兩種,礦床中的黃鐵礦因表生地質作用氧化生成大量褐鐵礦膠體,成為活躍的自然金吸附劑,有的原位殘積,有的隨地表水逕流遷移,有的隨地下水滲透遷移,所吸附包裹的金粒呈機械轉移方式,并未發(fā)生化學反映,部分金礦體露頭淋失貧化,露頭坡向之下的部位則發(fā)生次生富集形成淋漓式的金礦體,但在礦區(qū)并不普遍,這是金礦床的氧化淋漓次生富集階段。 3、礦床的成因類型 從礦床的金礦質來源于地表的硅質圍巖,儲礦巖層和石英脈體主要生成(或形成)于區(qū)域變質作用,礦床的主要格局形成于變質熱液作用期及硫同位素特征對比等礦床地質特征表明,金礦床屬復成的改造迭加生成式層控變質熱液金礦床類型。 另一種認為,金、鎳礦體賦存于超基巖體傍側同一地質體中,巖體含金豐度值高,巖體是金礦質的主要來源,金礦化與硅化(與金礦生成有密切關聯(lián))程度隨離巖體距離遠近變化、愈近愈強、愈遠愈弱,金礦床是一個受斷裂構造控制的、與超基性巖有生因聯(lián)系的石英脈型金礦床,成因類型屬巖漿期后中溫熱液沖填交代金礦床。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