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4 地質觀測點的布置、密度和定位應滿足下列要求;
1 在地質構造線、地層接觸線、巖性分界線、標準層位和每個地質單元體應有地質觀測點;
2 地質觀測點的密度應根據(jù)場地的地貌、地質條件、成圖比例尺和工程要求等確定,并應具代表性;
3 地質觀測點應充分利用天然和已有的人工露頭,當露頭少時,應根據(jù)具體情況布置一定數(shù)量的探坑或探槽;
4 地質觀測點的定位應根據(jù)精度要求選用適當方法;地質構造線、地層接觸線、巖性分界線、軟弱夾層、地下水露頭和不良地質作用等特殊地質觀測點,宜用儀器定位。
8.0.5 工程地質測繪和調(diào)查,宜包括下列內(nèi)容:
1 查明地形、地貌特征及其與地層、構造、不良地質作用的關系,劃分地貌單元。
2 巖土的年代、成因、性質、厚度和分布;對巖層應鑒定其風化程度,對土層應區(qū)分新近沉積土、各種特殊性土;
3 查明巖體結構類型各類,結構面(尤其是軟弱結構面)的產(chǎn)狀和性質,巖、土接觸面和軟弱夾層的特性等,新構造活動的形跡及其與地震 活動的關系;
4 查明地下水的類型、補給來源、排泄條件,井泉位置,含水層的巖性特征、埋藏深度、水位變化、污染情況及其與地表水體的關系;
5 搜集氣象、水文、植被、土的標準凍結深度等資料;調(diào)查最高洪水位及其發(fā)生時間、淹沒范圍;
6 查明巖溶、土洞、滑坡、崩塌、泥石流、沖溝、地面沉降、斷裂、地震震害、地裂縫、岸邊沖刷等不良地質作用的形成、分布、形態(tài)、規(guī)模、發(fā)育程度及其對工程建設的影響;
7 調(diào)查人類活動對場地穩(wěn)定性的影響,包括人工洞穴、地下采空、大挖大填、抽水排水和水庫誘發(fā)地震等;
8 建筑物的變形和工程經(jīng)驗。
8.0.6 工程地質測繪和調(diào)查的成果資料宜包括實際材料圖、綜合工程地質圖、工程地質分區(qū)圖、綜合地質柱狀圖、工程地質剖面圖以及各種素描圖、照片和文字說明等。
8.0.7 利用遙感影像資料解譯進行工程地質測繪時,現(xiàn)場檢驗地質觀測點數(shù)宜為工程地質測繪點數(shù)的30%~50%.野外工作應包括下列內(nèi)容;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