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等人不一會便到達頂部的水槽潭,只見山巖上開鑿出一條長方形的巷道,形成長約6米,寬約1.5米的水潭。陳榮民介紹,水槽潭就是當年開采的礦洞之一,由于洞中的巖壁上滲漏水,形成了現(xiàn)在的水潭。潭水清澈!斑@個水潭,綁10多根竹子探下去都不見底呢!标悩s民說。
離開水槽潭,記者又步行40余分鐘,終于來到蝙蝠洞洞口。一路上,記者見到兩塊礦渣遍布的山坡寸草不生。而一塊巨巖上有一條長約百米的鑿痕,“這是1988年,省里的勘測隊隊員留下來的!标悩s民說。
這些洞口外面是陡峭的山崖,山腳風平浪靜,這里卻山風呼嘯,人若不抓住石壁,很難站穩(wěn)。
記者經(jīng)過10余個一字排開的礦洞,每洞直徑不到1米,少部分貯滿雨水,大部分洞內(nèi)干燥通風。有的洞與鄰洞相通,人走進去要匍匐前行。在洞中,記者點燃火把,發(fā)現(xiàn)一些倒掛的蝙蝠。
“現(xiàn)在村里爬上來的人,不會超過10個,因為太陡了!标悩s民說。
神秘:懸崖上如何開采礦洞
1988年,福建地礦局下屬的閩東南地質(zhì)大隊,對閩侯全縣的礦產(chǎn)資源進行過全面勘查。記錄該礦化帶長約400米、寬約70米,總體呈近東面展布、傾向南面,傾角60度~80度。
如此多的礦洞分布在懸崖上,古人如何高難度開鑿冶煉?從這里到底冶煉了多少白銀?至今已無詳文記載,給后人留下謎團。
閩侯縣博物館館長曾江介紹,宋代趙彥衛(wèi)的《云麓漫鈔》記載了采銀礦實情:“取銀之法,每石壁上有黑路,乃銀脈,隨脈鑿穴而入,甫容人身,深至數(shù)十丈,燭光自照。所取銀礦皆碎石,用臼搗碎,再上磨,以絹羅細。然后以水淘,黃者即石,棄去;黑者乃銀,用面糊團入鉛,鍛為大片,即入官庫。候兩三日,再煎成碎銀,每五十三兩為一包。”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