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本世紀30年代,蘇聯(lián)和德國就開始將活性污泥法應用于焦化廢水和煤氣發(fā)生站廢水處理。此后煤轉(zhuǎn)化廢水生化處理技術(shù)的研究和開發(fā)一直不斷進行,推出了諸如二級活性污泥法、生物強化法、高效處理法和生物脫氨法等適合于煤轉(zhuǎn)化廢水處理的方法。
1. Magdeburg P工藝
最早期的焦化和煤氣廠廢水是與城市污水混合一起處理的。Nolte等人首先通過采用投加無機鹽的方法實現(xiàn)了無混合焦化廢水的生物凈化。這種稱之為Magdeburg P工藝的技術(shù)使用了傳統(tǒng)的底部曝氣的活性污泥法,同時按7mg/kg BOD5負荷投加保持微生物正常生活所必須的磷。該工藝必須進行大量的稀釋,使進水BOD5在500mg /l 以下。
2. 塔濾法
與普通生物濾池不同的是,塔濾池一般具有較高的高度(10-20m以上),它同時起到冷卻、部分揮發(fā)性物質(zhì)和COD去除的作用。早期塔濾池都采取自然通氧方式,原廢水必須進行大量稀釋,穩(wěn)定運行要求進水BOD5在2200mg/l以下。這種塔濾由于受充氧能力的限制,只適宜于低負荷廢水處理,而且由于塔身較高,基建和運行費用也相應較高。現(xiàn)代的塔式生物處理系統(tǒng)都采取了強制曝氣措施,以提高其處理效率。
由于塔濾出水污染物濃度仍較高,因此實際中塔濾一般和活性污泥法聯(lián)合使用。
3. 兩級活性污泥法
許多研究表明,利用活性污泥法完全氧化煤轉(zhuǎn)化廢水中的大部分有機物和硫氰酸鹽需要16-24h,有的甚至長達40-50h。Ganczarcayk等的研究認為,焦化廢水經(jīng)二級活性污泥法處理(曝氣池總的水力停留時間在48h以內(nèi)),能有效地去除有機物和氨氮。其中第二級處于延時曝氣階段,停留時間在36h左右,污泥濃度在2g/L以下,可不排泥或減少排泥量,從而降低污泥處置費用。
4. 強化好氧生物處理
由于煤轉(zhuǎn)化廢水生物毒性大,降解性能差,一般的活性污泥法都難以取得較好的處理效果。從70年代起人們開始把生化和物化方法結(jié)合起來處理焦化廢水,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典型的有粉末活性炭生物法(PACT工藝)和生物鐵法。
上一頁 [1] [2] [3] [4] [5]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