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圖是將沉積巖層、火成巖體、地質構造等的形成時代和相關等各種地質體、地質現(xiàn)象,用一定圖例表示在某種比例尺地形圖上的一種圖件。是表示地殼表層巖相、巖性、地層年代、地質構造、巖漿活動、礦產分布等的地圖的總稱。
地質圖的繪制始于18世紀末到19世紀英國地質學家威廉 史密斯。史密斯于1794年在巴斯和新卡斯爾之間旅行時,發(fā)現(xiàn)南英格蘭地層的層序適用于整個英格蘭。由此便決定要繪制全英格蘭的地質圖,并開始為這一目的陸續(xù)地收集資料。大約在1801年前后,他完成了英格蘭、威爾士地層分布的一般地質圖。史密斯地質圖的編制,首先在標準地區(qū)確定地層層序;然后,注意這些地層中含有的化石的特征,并確定自古到今的差異,將其作為標準化石對其他地層進行不考慮巖性的對比。史密斯之后隨著時代的前進、地質學的發(fā)展,地質圖的編制越來越精確,表現(xiàn)的內容也逐漸增多。1878年在巴黎召開的第一屆國際地質學會議上,開始討論有關地質圖的問題,1881年通過了俄國A.II.卡爾賓斯基提出的地質圖圖例,并逐漸發(fā)展成今天國際上通用的地質圖圖例系統(tǒng),F(xiàn)在所說的地質圖,也包括為某種特殊目的,著重表現(xiàn)某種地質現(xiàn)象的圖件。1981年美國編成的1:750萬的環(huán)境工程地質圖,日本編成的1:20萬基巖地質圖,以及國際合作編成的1:500萬各大洲地質圖都是比較著名的地質圖。
地質圖的編制多以實測資料為基礎,有一定的制圖規(guī)范和標準。目前所使用的地層分級系統(tǒng)、表示地層年代的色標和符號,以及表示各類巖體的色標和代號,多是國際通用的。客觀需要促使地質圖向專門化、部門化方向發(fā)展。種類也越分越細,除普通基礎性地質圖外,還有第四紀地質圖、大地構造圖、巖相圖、古地理圖、水文地質圖、工程地質圖、礦產分布圖等。目前狹義的地質圖多指基礎性普通地質圖。不同比例尺地質圖,表示地層年代的界、系、統(tǒng)、組、層等的分級是不同的,比例尺愈大表示的層次愈細。在沒有注明巖性的情況下,有時要與區(qū)域地層表配合使用,才能查明巖石的具體種類、性質及結構特點。各種實用性和分析性地質圖,雖增加了專門用途所需要的直接性內容,但大多利用區(qū)域基礎地質圖派生編制。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