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礦床》將中國菱鎂礦礦床按產出地質條件分為:層控晶質菱鎂礦礦床、超基性巖中的風化淋濾隱晶質菱鎂礦礦床和第四紀湖相水菱鎂礦礦床三大類。
層控晶質菱鎂礦礦床,如前所說有多個成礦時代,其中以元古宙層控菱鎂礦最為重要。它們產于厚大的鎂質碳酸鹽巖建造中(厚度為404~2 946m),礦體圍巖大多數為白云石大理巖,少數為滑石綠泥片巖、絹云母片巖、黑云母片巖和千枚巖。區(qū)域性控制構造有復向斜(遼寧省營口大石橋至海城一帶)、復背斜同斜褶皺(山東掖縣粉子山一帶)。區(qū)域性變質為綠片巖相至鐵鋁石榴石角閃巖相。有的礦床,如粉子山礦床有退化變質。近礦圍巖蝕變有:菱鎂礦化、硅化、滑石化、白云石化。礦體多呈似層狀、透鏡狀、不規(guī)則似層狀,有的有分支。礦體產狀大體與圍巖一致。有的礦體沿走向變?yōu)榘自剖罄韼r。礦體規(guī)模一般較大,走向延長1 000至5 000多米,含礦帶厚數十米至數百米。常見礦石構造有:薄層狀、放射狀(菊花狀)、斑點狀、花斑狀、蠕蟲狀、塊狀等。礦石主要礦物為菱鎂礦,次要礦物有白云石、滑石、蛋白石、石英、斜綠泥石、透閃石和方柱石等,微量礦物有磁鐵礦、赤鐵礦和黃鐵礦等。
超基性巖中的風化淋濾型隱晶質菱鎂礦礦床,見于內蒙古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烏珠爾和烏拉特中后聯合旗索倫山地區(qū)察漢奴魯。為鉻鐵礦的共生礦產,均為小型礦床。礦床與超基性巖面型風化殼有關。礦體產狀水平,或裸露于地表,或距地表下10~30m。菱鎂礦呈網脈狀。礦體呈礦巢狀、透鏡狀或不規(guī)則狀。含礦帶分布面積很大,但厚度不大。礦石以隱晶質菱鎂礦為主,含有蛋白石、玉髓、石英、方解石和褐鐵礦等。礦石質量不好。
第四紀湖相水菱鎂礦礦床,產于西藏班戈錯、杜佳里湖及奇林湖,以班戈錯礦床為最大。水菱鎂礦礦體產于:Ⅰ1次級階地(一級階地第一次級階地)、Ⅱ2-Ⅲ3次級階地(二級階地第二次級階地至三級階地第三次級階地),以及近代水下湖濱和湖底。水菱鎂礦礦石構造主要有:角礫狀-礫狀致密層狀和粉面狀。礦石結構主要有:含粗晶-細粉晶、鮞狀和粉晶泥晶。水菱鎂礦砂礫和其他成分的扁圓砂礫構成梯形砂礫層。該層的水菱鎂礦砂是經短期湖水搬運再沉積的產物。鮞粒水菱鎂礦在湖相或溫泉相沉積中均有可能形成,它的存在表明是動蕩和較暖和的水體中沉積的。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