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沉積磷礦床
1. 震旦紀磷礦床
除湖北南漳鄧家崖及湖南大庸天門山上震旦統燈影組的磷塊巖外,中國已知的震旦系海相沉積礦床都屬于陡山沱組。該組含磷地層主要由白云巖、磷塊巖、粘土巖及它們之間的過渡巖石組成。磷塊巖礦層常位于粘土巖之上和白云巖之下的過渡部位,少數產于白云巖中,呈層狀、似層狀產出。工業(yè)礦層多為傾斜至緩傾斜的中厚礦體,層數多,一般為1~3層,主要賦存于陡山沱組的下部(下礦層)和中上部(上礦層)。
主要有用礦物是膠磷礦,其次是少量的細晶或微晶質磷灰石。脈石礦物一般為白云石、石英、玉髓、粘土礦物及少量的黃鐵礦、碳質物等。
膠磷礦主要呈隱晶膠狀塊體及假鮞狀、碎屑狀產出,顆粒大小一般為0.5~0.6 mm。最常見的礦石結構類型為粒狀結構及脈狀結構。常見的構造類型有帶狀、條紋狀、互層狀、致密狀及疊層狀等。
2. 寒武紀磷礦床
中國寒武紀海相磷塊巖礦床主要分布在地臺型沉積地層中。有5個含磷層位,由老至新為下寒武統梅樹村階下部(漁戶村組中誼村段)、下寒武統梅樹村階上部(筇竹寺組八道灣段)、下寒武統滄浪鋪階中部(辛集組)、下寒武統滄浪鋪階上部(昌平組)、中寒武統(大茅群);其中以上揚子區(qū)下寒武統梅樹村階下部磷礦工業(yè)價值最大,儲量占寒武紀磷礦總量的90%左右。
中國寒武紀磷塊巖礦床及含磷層受層位的控制,只要含礦層位相同,礦床類型和巖石組合就基本相似。
寒武紀最具工業(yè)價值的含磷層位是下寒武統梅樹村階漁戶村組中誼村段,屬硅質巖碳酸鹽巖\|磷塊巖建造。含磷地層厚40~250 m,一般2~5個磷礦層,礦層累計厚度2~70 m,一般厚度15~20 m。在滇東地區(qū),礦層露頭總長達1 283 km,產狀平緩,傾角5°~40°,覆蓋層薄。根據礦層結構及其在含磷地層中的產出形態(tài),大體分為結構簡單僅有一層的礦層和具有上、下兩層結構較為復雜的礦層。
上礦層在區(qū)內(滇東)分布面積最廣,是厚度穩(wěn)定、質量較好的工業(yè)礦層。厚度1.5~31 m,一般7~10 m。下層礦主要由各類貧磷塊巖組成,僅個別礦區(qū)(澄江)具有富礦。礦層厚1.5~36 m,一般為5~8 m,其穩(wěn)定程度不如上礦層,在區(qū)內的分布面積只有上礦層的一半。上、下兩個礦層之間的夾層多為白云巖,個別為粘土巖,一般厚2~15 m。
[1] [2] [3] [4] [5]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