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孔動物的外形變化很大,除少數(shù)種類外,往往沒有對稱面,在許多方面與低等植物相似,常被描述為塊狀、墊狀、球狀、指狀、樹枝狀、杯狀或漏斗狀等。一般來說,深海種類的身體常趨于對稱,具柄狀體,固著在海底軟泥上,由一個或成束的強大骨針形成柄或軸,下端深入泥中,上端將海綿體高高托起。有的種類基部有須根狀的骨針,將海綿固著在海底上。
多孔動物的基本構造,可用單溝型的毛壺為例說明。毛壺體形如花瓶,輻射對稱,體四周的薄壁圍繞著中央的海綿腔(原腔),體壁內(nèi)層覆以排列疏松的領細胞,外層為薄的扁平細胞。體壁穿有無數(shù)小孔,稱入水孔,頂端開口為出水孔;康慕M織將毛壺附著于適合的物體上。體壁內(nèi)、外層之間為膠狀基質(zhì),內(nèi)有幾種能游動的變形細胞。構造較復雜的雙溝型是由單溝型多孔動物的體壁呈管狀向外輻射皺折而形成,原來成片的領細胞層分割成許多輻管,輻管內(nèi)的領細胞和海綿腔被隔開。復溝型是大多數(shù)多孔動物具有的水溝系,是雙溝型具有領細胞的輻管被無數(shù)次地皺折、分割,最后領細胞被限制于小的鞭毛室內(nèi),海綿體可不斷加厚,形成各種各樣的體形。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