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戶咨詢熱線:0315-2738258 13303155855 |
熱門關鍵詞:鐵礦 錳礦 勘探設備 破碎機 磁選機 礦山 采礦設備 鉻礦 |
金礦形成的條件 | |
|
|
科學家們認為,在沉積型金礦形成過程中,有機物成礦(即生物成礦)的機制不容忽視。在漫長的沉積期,許多海生植物和陸生植物以及干酪根等均能吸收或吸附并富集Au元素,形成富有機質的金源巖。以后,通過有機質的還原再使Au從各種搬運流體中沉淀富集,形成金礦床。 從全球的范圍來看,按金礦產出的大地構造單元來分,又可分為四類:地盾成礦區(qū)、地臺及邊緣成礦區(qū)、地槽褶皺帶成礦區(qū)和環(huán)太平洋成礦帶。 金礦床成因及礦化富集規(guī)律 一、金礦床成因 金礦是一個多元、多期、多階段成礦、演化復雜的“復成金礦床”(改造迭生),金礦床的成因,經多年研究探討,主要是成礦作用和金的礦源問題。 1、金礦質來源 金礦質主要來源于地層圍巖,礦區(qū)的淺變質巖層是金的容礦巖組成的,區(qū)域上屬加里東地槽沉積建造,其中夾有含金高的基性火山熔巖層遷移-沉積型的含火山凝灰質的硅質-碎屑巖,該地層含金豐度高。據(jù)不同方法統(tǒng)計平均,地層中各類巖性的含金豐度值,一般都比地殼各類巖性的含金豐度平均值高1-2個數(shù)量級,故地層是礦區(qū)的“衍生礦源層”,該地層經歷了多期、多階段的變質作用和各種熱液活動的改造,使其中的金礦質發(fā)生遷移、聚集,再分配、富集成礦,形成了金礦床。 金礦質的次要來源是自華力西期的超基性巖,據(jù)不同方法統(tǒng)計平均,巖體的含金豐度高于地殼超基性巖的含金豐度平均值,從巖體侵入礦區(qū)時起,通過巖漿接觸變質熱液,巖漿期后熱液、巖體自變質熱液等活動方式、巖體中部分金礦質轉移到淺變質圍巖中富集,使淺變質巖中的含金礦體、礦化帶得到外來金礦質的迭加、改造。 金礦質還有一個更次要的來源(遠源),即燕山期的遠源中-低溫熱液活動,對金礦中砷硫化物礦床的形成顯示了強烈的成礦作用,熱液源于區(qū)域再生巖漿(酸性)活動,經歷長遠距離的運移,沿途從各種熔礦巖石中溶解攜帶出部分礦質,包括少量金礦質,如區(qū)域深變質巖系-哀牢山群即是金礦的初始礦源層之一,為之提供了部分金礦質。該期熱液活動為金礦床形成提供了部分遠源金礦質,再次改造、迭加富集了金礦。 2、金礦的成礦作用 金礦經歷了長期、復雜的改造、演化,其成礦期分為四期: 。1)、沉積容礦期即含金地層沉積形成期:區(qū)域加里東地槽沉積形成時,伴隨有火山噴發(fā)活動,富含金礦質的火山凝灰硅質、碳質形成了礦床的容礦巖石。金礦質呈細粒分散狀態(tài)分布,礦區(qū)當時處于還原沉積環(huán)境,海水硫酸鹽濃集使巖石中形成相當數(shù)量的黃鐵礦,含金礦質的火山凝灰硅質可能為遷移沉積型的,礦區(qū)內尚未發(fā)現(xiàn)火山噴發(fā)的直接證據(jù),該期為金礦床形成的儲存礦質階段。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下一頁 |
|
關鍵字:金礦形成的條件 | |
【字體:大 中 小】 TOP 【打印本頁】 【關閉窗口】 |